中新網天津10月15日電(張道正 郝靜秋)一本寫於1919年的學生聽課筆記於15日出現在南開大學學生實物及圖片主題展覽上。白色的封皮上,“南大筆記”四個黑字赫然醒目。紙張周邊的微黃,些許模糊的字跡,都提醒著我們這本筆記的久遠與滄桑。翻開筆記,記錄的是有關歐洲近代歷史的內容,而一排排工整的手寫英文字體不禁讓人嘴角微張,大家紛紛開始猜想那段學在南開的時光。
  1923年6月28日下午三點,南開大學創校首屆畢業生21人(文理商科),在八里台新校舍秀山堂大禮堂舉行慶祝第一次畢業典禮。當時25歲的顧訓賢便是12個文科學士之一,也是這本筆記的主人。
  談及這本“95歲”筆記的由來,也是一段緣分的故事。
  1930年5月14日《庸報》載:教育部派赴北平、天津視察學校之戴應觀科長,於返京後向該報記者發表此次北上視察經過,中有關於南開大學的一段評語,“南開大學,設備雖受經濟限制,然頗能以一文錢作二文錢用。如數學系近購有十三種曲面及曲線數學標本,為國內其他大學所不經見者。其教授待遇雖不優,而能奮勉從事。有教授在職近十年,他大學雖以重聘邀約,亦不離去者。其學生程度亦甚整齊。餘等觀察時,見商科二年級上經濟課,男女生皆以英語筆記,敏捷正確,全班皆然……”
  時隔79年,這份評語又被刊登在《南開大學九十周年校慶特刊》上,恰巧被顧訓賢的兒子顧永康看到。
  顧永康認為,自己手中父親的這份筆記是對這段評語的最好證明,也算是獻給父親母校的一份禮物。
  於是在2009年10月25日,顧永康給南開大學檔案館帶去了一封捐贈信,信中寫到,“我藏有我父親顧訓賢在校學習時之學習筆記一件,願捐贈你館,請收藏”。至此,顧訓賢,這名南開大學的首屆文科生,便以這樣的方式回到了母校。
  顧訓賢,字鳳孫,江蘇南京人,1898年生於安徽合肥。1902年隨父母遷居北京,1912年全家遷居天津,畢業於天津新學書院。1919年考入南開大學文科,成為南開大學創校第一屆文科生。
  1923年畢業後,顧訓賢曾在天津華俄道勝銀行清理處和天津特別三區公署短期工作,1929年任職於河北省政府,曾任河北省平山縣縣長。後轉入銀行界,先後在天津市民銀行、大陸銀行工作。1952年退休。
  顧訓賢精於文史,英語水平較高,粗通德語、日語。興趣愛好比較廣泛,喜歡收藏舊書和散佚文集。晚年喜愛研究碑拓金石文字。遺作有詩三百餘篇、散文數十篇。
  據悉,為迎接南開大學95周年校慶,學校檔案館、學工部和歷史學院聯合舉辦了此次學生實物及圖片主題展。展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,首次採用專題的形式,內容涉及南開體育、南開話劇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,同時也包括了學校標識、校園變遷、公能培養、成長記憶等板塊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展覽還展出了南開大學不同年代優秀學生的筆記實物。除顧訓賢以外,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(1977年)南開學子陳志強、90級畢業生韓寶志以及近兩年畢業學生的筆記都出現在展覽臺上。
  “不同的年代,相同的精彩。這些筆記是學生認真學習的體現,相信也會給現在的學生帶來一些啟發。”南開大學檔案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。(完)  (原標題:南開大學曬民國文科生英文筆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60rccs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