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記者 李錚 黨文民
  “趙垛樓的幹勁”是焦裕祿在蘭考樹起的四面紅旗之一,王建峰說這個“幹勁”,他是從小聽到大,從小琢磨到大。
  焦裕祿來趙垛樓村時,王建峰的母親劉玉娥是村裡的婦女代表。
  1982年,劉玉娥擔任了村支書,帶領大家搞聯產承包,打機井,種花生,找致富門路。每次遇到困難,劉玉娥給大家打氣時,總會拿出“趙垛樓的幹勁”這一說。
  2002年,王建峰接任了村支書,他帶領村民到壽光學習蔬菜種植技術,領辦了飛龍重工公司。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了8000元。
  洋氣的小樓、青翠的花園、現代化的設施……3月14日,王建峰帶領記者參觀了村民們每戶280平方米的“洋房”。
  “什麼是‘趙垛樓的幹勁’?那就是迎難而上,把事辦成。為老百姓辦事,再難也得辦,再難也要辦好。”王建峰說。
  迎難而上是焦裕祿精神的精髓,同樣也是新時期實現中國夢、建設“四個河南”的法寶之一。
  勇者不懼——敢於擔當破思想之痼
  因為缺糧,很多群眾得了浮腫病,焦裕祿悄悄跑到外地去買議價糧,違反了當時的規定。專案組對此進行調查時,焦裕祿挺身而出:“讓百姓吃上飯,這政治錯誤又能錯到哪裡去!”
  對照焦裕祿,我們有些幹部就是缺乏這樣的擔當和勇氣。有的想當“太平官”,工作因循守舊,明哲保身,怕擔風險;有的想當“圓滑官”,幹活拈輕怕重,逃避責任,怕得罪人;有的要當“官老爺”,不深入基層,不接觸群眾,怕惹事上身。怕來怕去,怕的就是個人利益受損害。
  心底無私天地寬,思想信念是總開關。“有多大的擔當才能幹多大的事業。”參加完學習焦裕祿精神學習培訓班後,沈丘縣委書記皇甫立新感慨地說:“面對機遇能否乘勢而上,面對困難能否迎難而上,面對歪風邪氣能否堅決鬥爭,體現著幹部的胸懷和勇氣。”
  一個人是這樣。鄭州航空港區商務和物流業發展局副局長張波連續160多天在外招商,因過度勞累,痛風和筋膜炎複發,在同事的攙扶下依然往返於深圳、北京、上海之間。在不到半年時間里,他和同事們成功引進了酷派、天宇、中興、創維等16家大型企業入駐港區電子信息產業園。
  一個縣是這樣。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區,淅川縣為保護一庫清水,從2003年起,在幾乎沒有得到補償的情況下,共對350家冶煉、化工等企業實施關停並轉,縣財政收入為此一度下滑40%。如今,通過產業集聚來調結構、促轉型,淅川實現了新型環保工業和生態農業的綠色崛起,走出了艱巨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。
  (下轉第四版)
  (上接第一版)
  一個城市也是這樣。“路寬了,城綠了,河清了……整個濮陽人的精氣神都變了。”3月12日,多年在外的濮陽籍客商李航回到家鄉時眼前一亮。三年來,通過“一創雙優”活動,濮陽市從思想和作風入手,突破了“被邊緣化”的思想藩籬:變“邊緣”為“前沿”,變“交界”為“交會”,變“落後”為“趕超”,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進入全省前列。
  仁者無敵——懷抱愛心解民生之憂
  焦裕祿來蘭考時,群眾的生活非常困難,可是我們不僅沒有聽到抱怨,反而見證了血濃於水的魚水深情。
  如今,生活水平提高了,可是個別幹部對群眾訴求卻冷面冷語、推諉扯皮;做群眾工作簡單粗暴、暴力執法,激化了社會矛盾,破壞了乾群關係。
 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對待民生之難的態度。解決“就業難”、“看病難”、“入學難”……只要你有“一時有天大的艱難,也一定要殺出條路來”的決心與行動,一定能獲得群眾的擁護與支持。
  解決民生之難,就要在“群眾最困難的時候”迎難而上,等不得,慢不得。
  “本來正發愁去廣州找什麼工作呢,沒想到村幹部主動來給俺介紹工作。”西華縣紅花鎮村民趙瑞英收到了富士康的就業通知。與趙瑞英一樣,千餘名農民青年分別接到了西華縣產業集聚區富士康、大用集團、凱鴻鞋業等大型企業的就業通知。
  來自省人社廳的數據顯示,去年一年我省實施全民技能振興工程,支持創業帶動就業,全年失業人員再就業46.8萬人,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0.2萬人,180個產業集聚區已經成為我省擴大就業的主渠道。
  “群眾的呼聲就是我們行動的號角。”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處長陳垠亭這樣看待自己的使命。河南是典型的窮省辦大教育,用不到全國5%的教育經費,承擔著全國近10%的教育人口接受教育的任務,改善辦學條件難度很大。陳垠亭和同事們把加班當作常態,圍繞加強貧困地區學校基礎設施日夜奔波。
  據省教育廳介紹,去年一年,我省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300所、縣鎮普通高中100所。
  “解決民生難題,做好群眾工作,關鍵在於能否把群眾的事看成大事、急事、難事,感同身受,迎難而上,帶著責任帶著愛心帶著感情去做工作。”範縣縣委書記王秋芳這樣表述學習焦裕祿精神的心得。
  知者不惑——勇於改革解發展之難
  “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”,焦裕祿迎風冒雨深入基層,親自去掂量“三害”的分量,創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簡便、易行的治理“三害”方法。
  迎難而上,絕不是傻乾、蠻幹,而是要敢乾、實幹、巧幹,堅持“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,總結群眾的智慧和經驗,有了群眾的支持,就有了力量的源泉。
  “群眾拿起筆,優秀、合格、不合格三項,給你畫哪個就是哪個。在竹林,哪敢有不像樣的黨員!”鞏義市竹林鎮老黨員劉茂竹說。該鎮堅持推進以“群眾評黨員、黨員評支部、支部評黨委”為主要內容的“三評”制度,通過“三評”密切聯繫群眾,明確了以廠帶村、以工促農、以科技促發展的新思路,解決了竹林發展中的一系列難題,使竹林人過上了大城市人羡慕的“田園+都市”的生活。
  走錯方向,南轅北轍;選準道路,一日千里。有了迎難而上的智慧與勇氣,危機就是發展的機遇,困難就是成功的註腳。
  站在浚縣30萬畝的高標準糧田產業園區,一眼望去,無邊無際的麥田生機盎然。都說土地是黃金,浚縣人則把糧田看得比金子還“金貴”。該縣始終把高標準糧田建設作為“一把手”工程來抓,促進了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顯著提高。去年,浚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03萬噸,高標準良田小麥最高畝產達到591.4公斤。近年來,河南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不斷加快的趨勢中,在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的環境里,迎著困難上,持續推進糧食核心區建設,制定好政策、提供好服務,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,實現了糧食生產的“十連增”。
  航空經濟、產業集聚、新型城鎮化、農業現代化,河南要加快發展重任在肩;住上好房子、就業有保障、看病不再難……改善一億人的民生任重道遠。加快中原崛起,實現中國夢,還需迎難而上,勇闖難關。③10  (原標題:迎難而上通達夢想之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60rccsr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